分卷阅读192
书迷正在阅读:清穿带着红包雨、和影帝隐婚后、黑心莲求生攻略、风雪故人来(重生)、与君共寝到天明[电竞]、师弟总能找到我、我,小丑,怎么可能?、我爸睡了我idol(H)、线上死敌是我老婆、我那么美[娱乐圈]
却发现与往日不同的是,所有人都或站或坐,一脸认真地听着什么,若是平日,这里可是吵嚷极了。“各位……”余五郎才说了两句话呢,就有人冲着他“嘘”了一声,“别说话!”余五郎可怜巴巴地站在那儿,不知如何是好,他手里还提着果子呢。余五郎看了看,平日与他对接的黄管事的身影,走了过去,拍拍他,“我把果子放在这儿?”然后再给我会了账?黄管事却挥了挥手,头也不回,“等会儿再说。”余五郎觉得很奇怪,他看向大家目光所汇聚的地方,发现有人坐在木桌上,手里拿着一张很大的纸,正在看着念。黄管事嘴里念叨着:“快念到了,快念到了……”念字儿的人此时顿了一下,大声道:“……内酒坊管事黄才云协助调查,经他对比,根据多年经验推断,二者的确同出一窖……后此人被开封府收押,将按律严惩……”内酒坊众人一阵欢呼,同时艳羡地看向黄管事。余五郎这才知道,他们刚才在念的,似乎是关于内酒坊帮助开封府破案的什么故事,不禁好奇地道:“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?谁写的啊?”黄管事充满骄傲地看了他一眼,“这你都不知道?”余五郎诚实地摇了摇头。黄管事叫人将那张纸拿来,托在手里,给他看了一眼,“也是。这个是开封府报,一般人看不到,只在官府发抄,就连我,也是那位办案的捕头送我的。这个报纸,就连官家也能看到呢!”都说这个也属于邸报,的确,和邸报一样也能叫官家看见,但是,邸报上可不会出现他们这种人的名字和故事。余五郎惊叹了一声,“那黄管事你的名字,岂不是叫官家也看到了?”“也不一定,那捕头只是说,包知府将府报递给了官家。”黄管事得意洋洋地道,“不过,倒也真的不定呢。”黄管事还想多吹嘘几句呢,旁边的人已经围了上来。“再叫二郎给我们念几条吧,怪有意思的呢!”“就是啊,再念念吧我,我兄弟说他们也有一张抄来的,听说里面有说开宝寺要修个斜塔的故事,你说,这斜塔怎么立得住啊?”黄管事:“你兄弟的是抄来的,我这可是原版的!”他还想回家裱起来好好保存呢。然而在群情激动之下,黄管事也不得不勉强同意让人再念几条了。“……‘从今以后,我们外出就顺当多啦!’酸枣县枣树下村余大郎说……”那人刚念了一句,余五郎就激动地说,“酸枣县枣树下村余大郎,这是我的亲哥哥啊!”众人“哇”了一声,“什么,这是你哥哥?”“没错啊!我是余五郎啊!”余五郎伸长了脖子,“后头呢,后头说的是什么?”那人眨巴眼睛,将这一则简短的新闻念完了,大意就是县衙和当地富人一起为枣树下村修了路,村民表示感谢云云,篇幅极短,但是不妨碍余五郎激动。余五郎比听到黄管事的故事时激动多了,毕竟里面出现了他亲哥哥的名字,而黄管事和他啥关系也没有。他一直在搓手,“我大哥恐怕不知道咋回事哩,我得捎信和他说!”黄管事不咸不淡地说:“不过提了一句话嘛……”有人开玩笑道:“您倒是提了好几句,报纸都不让我们摸一下。”黄管事噎住了,悻悻道:“那能一样么……”……与之类似的场景发生在开封府的很多地方,比他们亢奋的也大有人在。这些,还只是小豆腐块的报道。随着报纸被私下抄写传递到各处,里面的部分内容也彻底红了,都是比较贴近市井生活的。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,会觉得欲罢不能,就想把整张报纸都看完。邸报很多人都知道是什么东西,但是对于市井小民来说,他们看也看不大懂。可开封府报不一样,首先里面都是开封府的事情,就在大家身边。其次,语言十分简洁朴实,雅俗共赏,大家都能够理解,又很有画面感。即便是发布政策,下面也会有各种角度的解读。看完了之后,很多人都产生了一种不出门知全府事的感觉。只是可惜了,原版的开封府报在东京内,顶天了也就几千份,开封府有一百多万人,不知凡几的人都想看报,就算有报纸的人能卖,也不是人人都能拿到的。这么几千份,迅速地传播开,被抄送到各个角落。一时间,搞得是东京纸贵。久而久之,酒楼茶肆中,更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,那就是读报博士。一份最新的开封府报,私抄的,凡是来店里吃茶,就可以听博士念来。这种行为,开封府就是要追究,也追究不过来的,反正又不是什么机密,听之任之了。云雁回更是叫那些通讯员去茶肆里坐一坐,看看人民更喜欢什么样的新闻报道,这才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方式。而另一方面,这样热烈的反响也上达天听了。此事实在是仁宗始料未及的,包拯送来报纸,他只是扫了几眼而已,觉得语言很浅显,政事繁忙,就放下没看了。再次听到消息,却已东京满是读报声。各种邸报,仁宗都是常看的,但是,大家都是私下发抄,邸报上震撼的内容可更多呢,却从来没有引起过这样的轰动。仁宗不禁将府报捡起来再次细细看了一遍,这才明白为什么。云雁回这个家伙啊,不过是套了个壳子罢了。与其说这是邸报,不如说这是全新的一种读物,其包含的东西,与邸报相差甚多,也更为贴近普通人,难怪东京人民会喜欢了。仁宗将云雁回召进了宫中,正巧,胡翰林也求见了。三人一见面,仁宗就觉得他和胡翰林想到一块儿去了。这个报纸,是很好的教化万民的东西啊。胡翰林表示,他一看到样刊时,心里就在琢磨这件事了。我们可以有开封府报,那我们也可以有东京日报,可以有大宋日报啊,以大宋邮递之便捷,经济之发达,岂愁办不好全国性的报纸。只是,现在胡翰林觉得还只是看到了一个苗头,他还需要琢磨更多东西,如何将这种模式,移植过来,同时,在里面自然而然注入想要传达思想。这超强的渗透力,会让它在大宋每个地方都流行起来,人民会自发自觉把某些东西看进去,记住。云雁回只能举起手表示,这么高端的事,还是你们研究吧,我只能做好一个样本。他很有自知之明,连东京的都自觉玩不转,何况是大宋的。不过,胡翰林的余生又有新的追求了,他很愿意研究开封府报在民间的